凈化器不再在霧霾天“一搶而空”
在蘇寧、國美等賣場,北青報記者看到銷售的很多空氣凈化器產品都標稱對PM2.5、甲醛等有害物質具有凈化功能,其中部分產品宣稱其凈化效果高達99%以上。不過業內專家介紹,衡量空氣凈化器的凈化能力,僅僅了解去除率是不夠的,還需要和適用面積等因素結合起來,才能綜合判定一款空氣凈化器凈化效果的好壞。
“一些消費者對于凈化器的態度已經有所轉變,由原來的篤信變成了將信將疑,所以之前那種一到嚴重霧霾天就一搶而空的景象也很少見了?!北本┑貐^某家電賣場的小家電銷售人員昨天告訴北青報記者,凈化器市場魚龍混雜、價格不透明甚至一些產品夸大凈化效果等現象已經使自身的信譽度大打折扣。
“霧霾經濟”國家標準落后于市場
據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凈化器亂象的根源其實在于目前我國并沒有針對空氣凈化器的質量檢測標準,各廠家為了推廣自家產品只能想方設法找到一些機構進行“認證”,或者自己想出各種方式證明凈化效果,這其中就難免會出現以偏概全、夸大誤導甚至虛假的成分。
中國家電協會副秘書長陳鋼昨天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空氣凈化器確實出現了國家標準落后于市場的尷尬。他介紹,目前凈化器行業并沒有統一的強制性質量檢測標準,也就是說現在根本就沒有評判和比較凈化效果的統一標準。加上多數消費者之前并沒有購買經驗,這就更造成市場的混亂。他認為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同時對行業發展也相當不利。
其實像這樣因為國家標準缺位而造成市場存在亂象的狀況并不僅僅存在于空氣凈化器,如之前曾頗為流行的防PM2.5口罩也存在這個問題。究竟達到什么標準的口罩能阻止PM2.5,如何去對這些口罩進行檢測,目前都存在制度上的空白。
監管機構要減少消費者被誤導可能
“即便一些宣稱能有效阻隔PM2.5的口罩,其實也是廠家自己或者委托機構進行實驗得出的數據,嚴格意義上說這只能算是宣傳的手段,而不具備真正的效力?!眹覙藴驶芯吭阂晃徊辉竿嘎缎彰娜耸扛嬖V北青報記者,一個標準的出臺要經過很嚴格的程序,如何確立標準和如何檢測是否達到標準都需要縝密的論證和測試,其中一些周期性的程序是無法人為省略的,因此人們經常會遇到標準滯后于市場的尷尬。他舉例稱,平板電視就是在市場上賣了近十年后才相繼出臺各類配套國家標準的。